close

【沒有人對傷害你有興趣,沒有人積極的想傷害你,每一個人都在護衛自己的創傷....】

這呼應了一句話,《所有的攻擊都是一種求救的訊號》

有一位朋友,長期與兄長相處不是那麼的融洽,或許平常表面可以相安無事,但他心裡清楚得很,他與兄長間的鴻溝有多麼的深,他覺得兄長從不為別人著想,凡事以自己的立場作出發點,傷害了別人也絲毫不介意。而這位朋友與兄長的相處原則以息事寧人作為最高原則。

或許那陣子家裡每個人壓力都不小,恰巧也都瀕於潰堤邊緣,於是在一次劇烈爭吵當中,朋友拿起了一把刀子作勢想要向兄長揮去,天曉得這個朋友平常是多有愛心、多有責任的一個人,但在那一刻他卻再也承受不住了。他的母親趕緊向前勸阻,平常與他相處也不錯的兄長女友,也在旁呼喊著要他別傷了自己。

當他情緒平息以後,他也乖乖的跟著母親去看身心科門診。

這位朋友與我分享這段經歷的時候,我看得出來他的眼神仍然殘餘著當時的惶恐與激動,我問為什麼你兄長不與你一起去門診?或許他母親認為兄長問題不大,拿刀子的問題比較嚴重。

而當我對朋友說出《所有的攻擊都是一種求救訊號時》,他覺得完全呼應到他內心的狀況,他說對!我就是在求救。他再也想不出任何方法來保護自己了,於是他選擇了「攻擊」這個途徑。但當我對他說,其實你兄長平常對你的「攻擊」,也是一種求救的訊號,或許他根本不知道如何來對待你們,於是他選擇了一個最拙劣的方式。但看的出我朋友並不以為然,他覺得兄長對他或者對別人的傷害,那就是一種「攻擊」,怎可能會是求救,他那種人怎麼可能須要求救。或許朋友覺得長期的攻擊就是攻擊,一時的攻擊才算是求救吧!

其實我很感謝這位朋友願意與我分享這些,畢竟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與信任才有辦法跟別人傾訴!

我們常為自己受到的傷害而感到失望、心碎、甚至憤怒。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向思考,那個你認為在傷害你的人,他其實也只不過是在捍衛自己的傷口而已,而所謂傷害者與被傷害者,原來都是受害者,這樣你是否有比較釋懷呢?

有人選擇「冷漠」,那是因為他再也承受不住,他再也無力負擔。

有人選擇「攻擊」,那是因為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脆弱,脆弱到需要擊倒別人來保全自己。

有人選擇「嘲笑」,那也只是藉由貶低別人來凸顯自己,借以補強自己的不足。

有人選擇「被傷害」,那是因為他發現自己的「不足」、「不完美」,並且深深為這個「不足」「不完美」而苦。於是當有人對他做了不適宜的舉動時,他唯一想到的就是,我因為「不完美」,所以別人才會來傷害他,但事實上是:是因為他「意識」到自己的不完美,所以才有被傷害的感覺,而不是他真正是不完美的。

也就是說,唯有我們感到不足時,我們才有可能感到被傷害。而被傷害與否與事實上的完不完美並沒有關係,與你是否深愛自己有關係。如果我們真的深愛著自己,那怎麼可能會讓自己受到傷害呢!

所以受不受傷,這是一道選擇題,而不是一個絕對的結果。

《每個人都在捍衛自己的傷口》,於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做一些不適當的舉動,下次當我們感到很受傷時,或許可以想想,對方可能也正舔著他的傷口..........

Prema悠人10/1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珍心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